《We Do Not Work Alone- The Thoughts of Kanjiro Kawai》 河井寬次郎的思想
- 翁 宜襄
- 8月4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已更新:8月6日

昨天重拾翻了一下《箭術與禪心》,像開啟一道門似地,被引領著回到民藝運動推動者河井寬次郎的思想中。
河井寬次郎的作品,除了那份令人感到愉悅安穩的民藝手感,還有一股貫穿自陶器到木造雕塑,自由、超越且神秘的精神層次。
2013 在京都河井寬次郎紀念館買的短文集《We Do Not Work Alone》,其中第二部由筆者記錄了他的談話。這些文字讓人重新感受到館內的平靜與安穩,也令我再次領悟那些超越美與功能之外的創作要義。
特別是當人們將目光聚焦於日本民藝的這個時間點,他的話語再次帶人超越了器物的表面。

・關於那些食指上坐了一顆球的雕刻,他微笑著說:「沒有什麼特別的隱喻。你看見什麼,就是什麼。任何藝術品都屬於眾人,看見什麼,它就是什麼。」
・「如果你買了一個東西,你買的也是你自己。就算一文不值,它仍是你。」
・曾有朋友問他:「如果所有事物都是自我的表現,那換成神或佛呢?」河井寬次郎說:「佛就是我,我就是佛。」對他來說,就是這麼簡單。
・即使佛教思想對他影響至深,他並不自詡為佛教徒。那對他來說太過侷限—只要知道在自我之外,還有一股更強大、能讓他創造出美的力量,就夠了。

・他有時把這股力量稱作「未知的自我」,從工作時的身體和手中展現。正是這無意識的元素,使人達成新的成就。
・「在我的創作底層有著信念:我們並不孤獨地工作。人可以自己做出一個碗,把它做得又圓又滑順,但在它燒成之前還不能使用。人可以生火,但碗是由火燒成的,而火比人還要更大、更美好。」
・「不,我們不單靠自己工作。促使我手活動的,究竟是什麼?」
・「當你沈浸於創作,美便從內在自然地流淌。這時,作品才真正成為藝術。」
・「每個國家都必須單純地生產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,不要去想是否會在美國或歐洲被理解、被接受。若日本做出它自認最真誠、最好的東西,就會被其他國家珍惜。」
「眼聽耳視」這四個字,意思是「心智通明,視聽不限於耳目。比喻得道之深。」語出《列子.仲尼》:「老聃之弟子,有亢倉子者,得聃之道,能以耳視而目聽。」(Source)